请注意,本文编写于 188 天前,最后修改于 188 天前,其中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。 2010年,《志明与春娇》上映,春娇和志明的故事开始了。直到2017年的五月,随着第三部《春娇救志明》的上映,他们的故事才第一次进入我的视线。三年后的今天,我补完了前两部,又重温了第三部,终于画了一个姑且还算完整的句号。 其实早些年我不爱看爱情片,在我的印象里,爱情片总是会伴随着很俗套很狗血的情节,《继承者们》第三集后故事背景转回韩国让我大失所望,那时候我最喜欢的爱情片是九把刀的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》,朋友说,为什么我们最喜欢《那些年》,因为这部电影最真实,最像我们见过的爱情,我深以为然。《那些年》之后,仅有一部《同桌的你》打动过我。以现在的眼光来看,《那些年》和《同桌的你》并不算多么优秀的爱情片,影片的剧情我也忘得几乎一干二净,但在我阅片寥寥的少年时代,两部电影勾勒出我对爱情的想象。 后来,我有过一个女朋友,我们在一起看过一些爱情片,但是这些爱情片并没有完完全全地打动我。《你的名字》固然是一个出彩的故事,却没有让我觉得感动的地方;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》,不如原著那样煽情,几年过后更是觉得原著像流水账;第一次看的《大鱼海棠》是一部让人不知所云的电影;我甚至在《悟空传》中间的言情情节直接睡着了。 如果让我在这几年看过的院线电影中举出真正打动我的爱情片的话,可能仅此一部《春娇救志明》了吧。电影结束时,我拉着女朋友的手,轻声地说:再坐一会儿。至今我都认为,她一定会很疑惑,我为什么那么平静,坐在座椅上对着流动的职员表一言不发。无他,感动而已。就像初中那时我为什么喜欢《那些年》一样:《春娇救志明》刻画的是贴近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爱情。《春娇救志明》让我在一瞬间有那么一点点的共鸣,我也很感谢她愿意陪我享受哪怕几分钟的宁静。 《春娇救志明》抛出了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——感情里遇到了个坎,要不要说拜拜?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,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,迈过去就好了;站在一个很低的位置,我就会想问很多人一个问题:你是想说拜拜?还是想继续走下去? 余春娇就碰到了这个问题,谈了八年恋爱,她觉得张志明还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,所以当张志明在闲聊中提出可以要个孩子时,春娇就慌了,她不知道面前这个男人是认真的还是孩子般三分钟热度,更担心他无法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。 引发冲突的导火索是在台北旅行时的地震,余春娇拖着行李箱直接回了香港,回到家,春娇想起了父亲未婚妻话,她对春娇说: > “在你最危险的时候,第一个脑子里想起的人,就是你心里最对的人。” 春娇把自己沉进浴缸里,想要去验证这句话,其实她心里有答案,那个人就是志明,但她想要检验这个答案是否正确。就在此时,志明干妈遛狗回来,将春娇救了起来。春娇究竟有没有第一时间想到志明,导演没有向观众展示,但以春娇之后的状态来看,她还没有来得及窒息,干妈就已经回来了。 感情里遇到了个坎,要不要说拜拜?电影已经托春娇一家人之口,把答案说了出来: > 谈恋爱很难谈得开心,不要因为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让自己麻烦。 > 面对问题,一定要解决。 而故事的结局,虽然很生硬,但导演还是直白地告诉大家,为你爱的人去改变。至此,答案已不言而喻。 我听说这是一个恋爱快餐化的时代,人换伴侣可能比读本书还快。是真是假我无法确定,我虽然爱听恋爱故事,但无意打听身边人的八卦,恋爱这种事对我来说比较远,偶尔我也听说某人三年喜欢过的人用三只手数,对此我还是很惊讶的。恋爱快餐化,也许不是百分之百,但能从一些人的态度中窥见一斑:凡是恋爱中出现分歧和矛盾,基本只劝分不劝和,“拜拜就拜拜,下一个更乖”。也许现在谈恋爱真的就像吃快餐,吃腻了,换一家好了,谁知道呢?但总会有一些美味,是吃快餐无法品尝到的。对感情认真一点,耐心一点,不总比天天换新人适应新人好么? 这部电影,在三年前给了我面对困惑时的答案,恰好是那个时间点上映,一切都对上了。张志明说: > 两个人要维持好关系不容易,不要因为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而破坏它。 春娇爸爸则说: > 面对问题,一定要解决。 当时我很受触动。这两句话影响了我很久,后来面对很多的坎,我都没有再困惑,坚定地朝着期望的两个人的未来走着。那时候的人心思真是单纯,单纯地一张纸就能装下了。再后来,是再后来的事了,和爱情片再没有关系了。 说回春娇与志明三部曲,第一部《志明与春娇》讲的是爱情的开端——吸引,第二部《春娇与志明》讲的是爱情中的放不下和无法割舍,第三部《春娇救志明》讲的则是爱情中的坚持和包容。三部电影从两个人在一起讲到了两个人结婚,从结果来说,已是美满的爱情片。 三部电影中,我觉得最好的是第一部,张志明和余春娇两个人在后巷一起抽烟,在街头玩蜗牛,扮日本人韩国人躲避警察,在KTV里共歌一曲,两个人就是这样在不言不语中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。 最差的是第二部,故事背景转到了北京,然而电影里的北京仅仅只是一个讲普通话的大都市,换到上海整个故事也不会有什么问题。杨幂的戏让这部片子呈现出一种俗烂,徐峥扮演的更像一条舔狗,尽管他们分别爱着张志明和余春娇,但整部片子中两人好似绕着春娇与志明转,没有自己的灵魂。 第三部回到香港——又有了灵魂,毕竟香港人还是懂香港。影片我觉得挺好,但是比起第一部还是略微差了那么一点。春娇和志明,这一对情人在我们这些吃着爆米花的观众看来,他们就是天生一对,一定一定要一直在一起。可是每当春娇看不清感情中的迷雾,她的闺蜜们又会数落志明的不是,推动春娇离开志明。放在现实中,春娇和志明真的合适吗?春娇一直觉得志明长不大,可她何尝不喜欢那个活泼的志明呢。在一起八年,早已跨过了合适不合适的槛,只看你想不想和他一起走下去了,连春娇都亲口说,喜欢志明到放不下。 对电影的理解和领悟会随着经历得多了而有所不同。春娇爸爸的未婚妻说:“去年夏天我游泳遇到溺水了,在水里特别辛苦的挣扎,差点就死掉。但我到岸上的时候,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你爸爸,当时我就想嫁给他。你知道吗?在你遇到最危险的时候,第一个脑子里想起的人,就是你心里最对的那个人。”从我的经历来看,她的话是对的。有一年地震,下楼之后我缓过来,下意识地打开手机想告诉当时喜欢的人。我在看到这段话时,想起了地震时的经历,感慨爱情片并不总是矫情的废话。 之前偶然了解过一款游戏,讲了三个恋爱的小故事,分别关于体贴和包容、感情和事业的冲突以及感情里的信任。故事通关后,可以自定义男女主角的名字,因为这个,我买了游戏。我迫不及待地去体验三个爱情小故事,真到了通关的时候,我却觉得没有意义了,我心里想的名字比星星还要远。 游戏最后的字幕最后是这么写的: > 至今参与的22003名玩家中,你和其他10369位玩家一样,选择了自己决定主角们的名字。 镇源和某人,祝你们幸福。 我很感动,收到了来自开发者的祝福。只是我不知道我写下的“某人”究竟指代一个已经确定的人,还是将来某一天降临到我面前的人。在我之前的10399名玩家,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一个可以写下来的名字,我有,可是我连想念怎么书写都忘了。 说回来,春娇和志明数次分开,数次重归于好,靠的并不是什么剧本,不还是靠他俩对彼此的想念吗?陪志明一起观看干冰放进马桶 烟雾缭绕的是春娇,纵容志明三分钟热度买各种玩具的是春娇,对狗过敏却帮春娇遛狗的是志明,耐心教春娇妈妈用智能手机的是志明……能在大半夜到水坝底下等着看UFO的一对情人,本就是该终成眷属的。就好像以前我问女朋友:我喜欢去散步去看月亮,她会不会觉得很蠢?她摇摇头:不会啊,为什么会? 志明与春娇的故事就此结束了,我的话也说完了。再后来是再后来的事了,和爱情片没有关系了。 2020随笔影评 ENJOY 0